刊頭

2014年6月19日 星期四

2014 06 20 中和四面佛(030 陳明湘)

中和四面佛












四面佛的信仰,在台灣愈來愈普遍,在基隆、台北、彰化、台東等縣市,都可見到祂的蹤跡。而在大台北都會區,除了台北市四平街六福客棧後的四面佛外,則屬新北市中和區捷運景安站附近的四面佛最廣為人知了。中和四面佛位於南山路、景平路、中正路3條交通幹道的交叉口,是中和市最繁華的地段,也呼應了四面佛眼觀四面、照拂八方的寓意。一如全世界所有的四面佛,中和四面佛也安奉於金黃色的小型寺廟建築內,沒有廟門、廟牆,難遮日曬、雨淋、風吹、寒氣,並非信徒有意簡慢,而是遵奉長久以來的傳統。根據四面佛信徒最多的泰國傳說,四面佛曾在一次天庭的跑步比賽中犯規,所以被處罰只能住在小廟中,不過也因為如此,與民眾最接近,願意傾聽信徒的願望,不少人認為祂就像是泰國的「土地公」。

其實,四面佛並非源自泰國,而是始自印度婆羅門的傳說,又稱為「大梵天王」,並非來自於佛教,所以不應冠上佛字,稱「四面神」更為恰當,其擁有4面、8耳、8臂,8臂分別執令旗、佛經、法螺、明輪、權杖、水壺、念珠、打手印,分別代表萬能法力、智慧、賜福、消災降魔與摧毀煩惱、至上成就、有求必應、輪迴、庇佑等8種神通。





http://www.youtube.com/watch?v=-PWDRpBRZH0
http://goooglepsy765.pixnet.net/blog/post/17240919

2014 06 20 台南土城聖母廟(030 陳明湘)



台南土城聖母廟















歷史悠久 創立至今將近400年的「鹿耳門媽」
台南正統鹿耳門聖母廟創建於十七世紀初,於鹿耳門嶼附近築有草廟,奉祀天上聖母,在一九六0年正名為「正統鹿耳門聖母廟」。
有「台灣之門」之稱的台南鹿耳門是古時候臺江的咽喉,民國以前,商民雲集,香客如潮,鹿耳門聖母廟長年以來香火鼎盛,為全臺灣知名的廟宇。台南正統鹿耳門聖母廟仿北京紫禁城宮殿式建築,南北四進三落五殿,建坪二萬餘坪,享有遠東第一大廟宇之譽。正統鹿耳門聖母廟從創立至今已有將近400年之久,歷史年代久遠,廟前左側有兩塊清朝時府城三郊所立的『鹿耳門聖母廟界碑』,訴說媽祖宮繁華興盛的昔日景況,非常富有歷史的教育意義,正統鹿耳門聖母廟重建時的整體建築,由高忠信先生構思設計,仿照北京紫禁城宮殿式建築格局,整體分為南北四進,兩側以廂房迴廊相接。而這樣的建築模式顯示中國古代廟宇建築的傳統風格,加上廟宇四周的壕溝更像古代宮殿的呈現。每逢假日,都會吸引台灣各地的香客前來朝聖參拜。


http://www.youtube.com/watch?v=ohu6COKUjkU
http://blog.xuite.net/urolin/twblog/129497093-%E5%8F%B0%E5%8D%97%E5%9C%9F%E5%9F%8E%E6%AD%A3%E7%B5%B1%E9%B9%BF%E8%80%B3%E9%96%80%E8%81%96%E6%AF%8D%E5%BB%9F
http://luckytemple.blogspot.tw/2011/04/blog-post_7201.html

2014 06 20 台南四草大眾廟(030 陳明湘)

台南四草大眾廟












四草大眾廟位於古時台江內海北汕尾島南端,原係一座荒島,因台江地理演變,目前已和市區相連。廟中主祀「鎮海元帥」(俗稱大眾爺),名為陳酉,台灣人。廟迄今已二百餘年歷史,為安南區四草漁民信仰中心,每年農曆十一月十五日為鎮海元帥壽誕。 

位於廟東側的「抹香鯨陳列館」(票價每人收費十元)存放一對母子鯨的實體展示物,是目前國內最大、最完整的標本。由於抹香鯨所產的龍涎香經濟價值高,除可製造香水最佳的固定劑外,所藏油脂可製成蠟燭和油膏之用,更可提煉成維護精密儀器的潤滑劑。但由於隨著人類的濫捕濫殺,抹香鯨已逐漸濱臨絕種,近幾年來國際組織將其列為被保育動物。目前館內同時展示先民所使用的農漁生活用具,極具觀賞與教學之價值。 

訪客到此地一遊,除了參拜大眾爺,保佑閤家平安之外,特別值得介紹的是,四草大眾廟後方排水道的紅樹林區,由紅樹林自然形成水上的綠色隧道景觀,不只遮住了豔陽的炙熱,也擋住了寒風的吹襲,冬暖夏涼,搭乘竹筏,難得偷得浮生半日閒,隨處歇息打個小盹都是人生一大享受。這條河道因兩側遍佈樹齡逾50年的原生紅樹林,形成一彎如隧道般的景像,綠樹水影,景色如詩如畫;乘著膠筏緩緩地移動,棲息於兩岸旁不時有鷺鷥、夜鷺或其他鳥類低空飛過,引起一陣陣驚嘆聲。每年3至5月該區也是冬候鳥北返之遷移期,此時四草的天空,萬鳥奔騰飛翔,景象壯觀更令人嘆為觀止。




2014 06 20 澎湖大義宮(030陳明湘)

澎湖大義宮












大義宮所奉祀的主神為文衡聖帝,文衡聖帝是關公的文身造型神明,若以武身造型奉祀則尊稱為關帝爺。竹灣村裡一直流傳著許多有關文衡聖帝顯靈的故事。據說清法戰爭時,法軍以猛烈的砲火攻打澎湖,當時文衡聖帝顯靈,為保護竹灣地區居民,大腳一踢,把大砲踢開,避開了戰火侵襲,讓竹灣村安然無恙地躲過一場血光之災。


http://www.youtube.com/watch?v=_fLbNV0WiA4

2014 06 20 澎湖天后宮 (030陳明湘)

澎湖天后宮












澎湖天后宮位於今馬公市長安里,早在明代即已建廟,是全臺澎地區創建最早的媽祖宮,至今已有三百多年。  天后宮俗稱娘媽宮、娘娘宮、天妃宮、或媽宮,一般稱呼為媽祖宮,或簡稱媽宮。澎湖馬公市早期地名叫媽宮,便是由此而來。天后宮供奉的主神天上聖母,一般都稱為媽祖或媽祖婆,是臺灣民間信仰最虔誠普遍的神明之一。  早期臺灣的拓墾移民,自閩粵渡海來臺,經常與驚濤駭浪為伍,生命安危繫於天,為保佑安全渡海,特別崇拜媽祖。由於澎湖是中國東南地區出海必經之地,因此早有漢人移居其地,並傳入漢人宗教。據傳在明神宗萬曆三十二年(1604年)以前,便有媽祖廟存在。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施琅率領水師攻打臺灣,將臺灣收入版圖後,將戰功歸於媽祖庇佑,此反映著媽祖信仰在東南沿海之深厚。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廷將宋代以來敕封為天妃的媽祖,晉封為「護國庇民妙靈昭應仁慈天后」,並令各府縣改天妃宮為天后宮,春秋二祭,永享祭典。自清代以來,澎湖天后宮曾多次整修,乾隆十五年(1750年)澎湖媽祖宮因年歷久遠,風雨侵襲,有坍塌傾頹之危,澎湖通判何器乃倡議重修。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協鎮李南馨等官紳倡議再修。嘉慶二十三年(1818)通判陞寶、水師副將陳一凱等官紳再倡議重修。日據時期,大正八年(1919年)整修,在祭壇下挖出「沈有容諭退紅毛番韋麻郎等」碑。大正十一年(1922年)鑑於媽祖宮當時已經牆垣傾毀,不堪為奉祀之所,故由澎湖臺廈郊商會等地方仕紳集資重修,此為規模最大的一次重修。現存天后宮形貌即是此次重修時,延請司傅藍木修建,於次年完工。  澎湖天后宮的方位採坐北朝南,建築由前殿、正殿及清風閣三進帶左右護龍的縱深配置組成。由於基地呈陡坡下降,建築物自前埕向後級級昇高,自側面觀之,山牆高低起伏。是天后宮建築的最大特色。同時,前殿後帶軒與後殿前帶拜殿互相呼應。清風閣往昔為澎湖文士以文會友之處,現在陳列有「沈有容諭退紅毛番韋麻郎等」石碑等文物。


http://www.youtube.com/watch?v=-PWDRpBRZH0

2014年6月18日 星期三

2014 06 18 台南市孔子廟(030陳明湘)

台南市孔子廟



日大正六年(1917年)日人倡修,由台南士紳捐資修葺,於七月興工,翌年三月竣工,重置禮器及樂器。此次大修,將所有的舊建築物解體重建,山田孝使著有《台南聖廟考》一書,詳細記錄描述整建過程,「起工前之台南聖廟配置圖」與「落成後台南聖廟配置圖」兩圖清楚的記錄修建前後之差異。其中明倫堂的兩廊、後面的文昌祠、東面的朱子祠、大成門前的檽星門及禮門義路旁的圍牆都不再復建,台南市孔子廟於是形成了今日之規模。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三月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台南市中心被炸,孔子廟嚴重受捐。戰後初期台南市政府集資加以分批修葺,完成於民國四十二年(1953年),隨後於不同年份修護不同之殿堂。民國六十六年(1977年)配合中央、省府等各機關倡導觀光及整修古蹟三年計劃,台南市政府耗額拆建大成殿。民國六十八年(1979年)文昌閣斜傾無法再修,台南市政府遂以重建原地。
  民國七十一年(1982年),政府頒布「文化資產保存法」;民國七十二年(1983年),政府公布「台南市孔子廟」為台灣地區一級古蹟,也是所有孔子廟古蹟中,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宏大,環境最幽美之案例。 民國七十四年(1985年)五月至七十八年七月(1989年)再次大修,範圍遍及各建築,成為今貌。




資料來源:http://www.tnwcdo.gov.tw/culture01a.asp?ID=%7B3C9B327B-C1DC-4233-A5FD-0179AC4E1025%7D
http://confucius.culture.tw/temple/temple09.htm
http://www.youtube.com/watch?v=V0DQD060syM
http://blog.xuite.net/linry34/myblog/29288024

2014 06 18 新莊廣福宮(030陳明湘)

新莊廣福宮

     初建於18世紀初年﹝康熙年間﹞,原名為三山國王廟,後來經過多次重修、改建,更名為廣福宮。廟宇分為兩進正殿供奉客家移民的守護神三山國王,後殿奉祀三山國王夫人。後殿牆壁以昔日來自中國大陸的烏磚建造,古色古香。1841年﹝道光21年﹞,台北盆地發生閩南人和客家人的分類械鬥,新莊的客家人戰敗,被迫遷徙中壢一帶,廟中改由閩南人來祭祀。
      廣福宮為台灣120餘座三山國王廟中,保留19世紀末年﹝光緒時期﹞原貌最完善者,尤以石雕風格特殊,甚具學術、藝術的價值。




資料來源:http://web.ptes.tp.edu.tw/big6/temple/big1-1.htm
http://www.youtube.com/watch?v=rxu8AEPoaDw

2014 06 18淡水龍山寺(030 陳明湘)


淡水龍山寺


創建於1822年﹝道光2年﹞,雖經後來多次的重建,但今日的建築都尚能反映出19世紀中葉﹝咸豐年間﹞廟宇建築的風格。登上龍山寺前殿走廊,可見到造型生動、線條簡潔有力的龍柱,是由原籍惠安的船戶共同捐獻的,船戶的名字刻在柱上,清晰可辨。其他如石獅、璃虎窗、麒麟堵等,都是值得一看的精品。

      跨過門檻,走入廟中,是個十分安靜的天井,完全不同於四周的喧雜,規模雖然不大,但兩殿兩廡廊的合院式格局,卻在後街的攤販留出一方清靜地。以前廟中還有老人茶館,可以品茗下棋,是淡水著名的一景,現在隨著龍山寺改建,已消失不見了。
      淡水龍山寺現存的瓜筒及石雕、龍柱章法,都可代表19世紀中葉﹝咸豐年間﹞廟宇的建築風格。




資料來源:http://zh.wikipedia.org/wiki/%E8%89%8B%E8%88%BA%E9%BE%8D%E5%B1%B1%E5%AF%BA

http://dipper.myweb.hinet.net/ch6/6-2.htm
http://www.youtube.com/watch?v=kxrsyGz32iY

2014 06 17 淡水鄞山寺(030陳明湘)

淡水鄞山寺


淡水的定光佛寺鄞山寺是台灣罕見的古建築。台灣在清代的寺廟史上,定光佛寺只有兩座,一是中部彰化的定光庵,另一是淡水鄞山寺,而其信徒也都是少數的閩西客家移民,兼當汀州會館,於台灣開拓史具有重要的研究性代表,目前被列為二級古蹟。
鄞山寺不單擁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它的建築在初建之後甚少受到改變,原創性很高,於台灣建築史上的研究是很難得的價值。鄞山寺建於道光二年(西元 1822 年),至今有一百八八多年。它不但是台灣開發史上非常具有研究價值的古寺,對汀州人來台開墾有具體之貢獻與史證,更由於它已經成為全台完整僅存的一座(彰化定光佛寺已非完整),淡水鄞山寺大體上完整的存了道光初年之原貌,甚至連一般寺廟都極難保存的屋脊泥塑,都還保存的相當完整,實在令人驚訝,足見當年施工之精巧。



http://www.youtube.com/watch?v=8Ub4eyMunEg
http://www.taiwantemple.com/2812927700371502366523546.html

2014年4月27日 星期日

2014 04 26 台北龍山寺 (陳明湘 030)

台北龍山寺




艋舺(今萬華)是臺北市開發最早的地方,而臺北第一名剎龍山寺,就是當地居民信仰、活動、集會和指揮的中心。據說以前有一個人把佩帶的觀音菩薩香火,遺掛在一棵大榕樹上,到了夜晚竟然發出光芒。更奇怪的是有求必應,非常靈驗。所以信徒就在那個地方建立龍山寺,從西元1738年(清乾隆3年)開始,到1740年落成。二百多年來,龍山寺經過多次的修建,整個結構是完整「回」字形,在傳統的寺廟建築中,是一種非常尊貴的佈局。在廣場上,可注意地板石材,其中切割較不整齊的部分,已有古老的歷史。
前臺灣海峽又叫「黑水溝」,風浪很大,移民都用石板來壓穩船艙,以能安全渡海來臺,而這些石板,後來也就用來舖設龍山寺前的部分廣場。再來,就可從前殿開始欣賞。首先,可以看到殿前有1918年所製臺灣獨一無二的銅鑄龍柱,屋簷下的木雕、彩繪,也都非常生動。尤其用來支撐屋頂的「網目斗拱」,是臺灣寺廟的首次創作。另外,大門左邊的石雕窗上,雕有精彩的三國演義故事;右面則有一個八角竹節窗,上刻竹幹,是「竹報平安」的意思。由於正門只有節慶祭典時才打開,所以平時都從廟宇左邊的門進入,右邊的門出來。進到廟裡,可看到很多善男信女虔誠祭拜、誦經唸文。出了前殿,在天井上有一個香爐,香爐上「憨番抬廟角」的有趣雕塑。天井兩旁還有鐘樓和鼓樓,早上敲鐘、晚上擊鼓,來作為誦經、法會的提醒。
從石階上正殿,正殿四面有一道走廊,廊上的壁面、石柱都有精巧的石雕作品,值得仔細觀賞。進了正殿,可以看到主神──觀世音菩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龍山寺正殿曾被炮火擊中,殿堂全毀,但此神像卻絲毫無損,所以讓信徒更加敬拜。來到後殿和左、右翼殿,會看到很多的神佛,有人說「龍山寺是眾神的聚會所」,就是說廟內供奉神佛非常多,號稱主、附神的有一百多尊,這裡可注意後殿殿前的一對人物石柱,造形生動,和一般寺廟以「龍」為題材的石柱不同。此外,左、右殿入口外側的壁面,有「紅毛番吹法螺」的石雕,也和香爐上「憨番抬廟角」有相同的趣味性。

龍山寺不僅典藏許多藝術珍品,而且一年中有多次節慶,都非常熱鬧,不妨前來開開眼界。



資料來源:http://www.youtube.com/watch?v=GdXHqIIx6S0


2014年4月18日 星期五

2014 04 18三峽行天宮(030陳明湘)

三峽行天宮





白雞行脩宮的成立,源於一九四五年的時候,玄空師父於台北縣三峽鎮白雞山創建行脩堂。一九四九年,三峽行脩堂晉升為「關帝廟行脩宮」。民國五十一年將規模較小的「關帝廟行修堂」拆除,重建十一開間大廟格局的現今行修宮,於民國五十四年落成。民國五十一年四月,復獨資興工重建行修宮。並且三宮同時構築,工程浩大。民國五十四年五月越半年,行修宮成。
白雞行修宮仍位在三峽白雞山腰,是行天宮的分宮闈,廟內主要供奉關聖帝君,殿宇高大,廊柱渾圓,廟貌樸實但卻氣勢恢宏,在門廳之後有廣大之拜亭,香火十分鼎盛。在行修宮地理環境之優,林木蓊鬱,春天時滿山遍開杜鵑花,絢麗無比,冬日則是梅花盛開,一片清幽,山頂處又有一片松林及相思林,漫步其中,心曠神怡,舒適快意;白雞山因而被列為三峽五景之一。

資料來源:
http://jia945.pixnet.net/blog/post/349785062-%e4%b8%89%e5%b3%bd%e7%99%bd%e9%9b%9e%e5%b1%b1%e8%a1%8c%e5%a4%a9%e5%ae%a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EDDG_6iNaE




2014年4月17日 星期四

2014 04 18土城承天禪寺之油桐花(030 陳明湘)



土城 承天禪寺
 承天禪寺位於 台北縣 土城市承天路上,坐落天上山西側,於酚元1955年由廣欽法師創建,廣欽法師在1948年來到台灣,先在日月洞潛修後再搬遷至此開山闢寺,因廣欽法師年幼時曾皈依福建省晉江名剎「承天禪寺」,故以同名命之以誌師恩;承天禪寺於1975年重建,從大安寮至山門約需半個小時的路程,步道兩側綠意盎然、蓊蓊鬱鬱,進入山門後的白牆綠瓦建築,更顯得承天禪寺的莊嚴樸素,近年來由於桐花祭使得承天禪寺成為 台北旅遊 的最佳旅遊景點之一。

承天禪寺-賞景勝地
承天禪寺右為象鼻山、左為清源山,寺前即可欣賞到淡水河和大屯山、觀音山的山水景色,林口臺地也近收眼底,視野令人心曠神怡,是台北縣少有的賞景勝地;特殊的地理環境除了讓承天禪寺成為台北旅遊景點以外,由於天上山與中和圓通寺、烘爐地 相互連結,台北縣 政府便將這三處步道串連,石階步道沿途設有石桌、石椅和涼亭,欣賞相思樹林、蕨類植物和各種鳥類等等自然生態,相當適合民眾在假日時分來到承天禪寺踏青。

承天禪寺上的桐花公園
從承天禪寺再往承天路上步行,即可到達每年舉辦 土城 桐花祭的主要場地「桐花公園」,桐花公園以石壁寮溪流域為範圍,周圍是南天母山和火焰山構成的山谷地形,是觀察廣東油桐樹生長的絕佳環境,也可在這裡欣賞到復育成功的螢火蟲生態;來到桐花公園後,還可前往附近的三粒半、望月亭、日月洞、聖天宮、石壁寮福德祠、鼐朝宮和礦坑口等等景點。


















    




資料源:          http://blog.yam.com/jessy0919/article/49912137
 http://satanstw.pixnet.net/blog/post/17584556
   http://www.youtube.com/watch?v=WQ_s0p1eUa0

2014年4月14日 星期一

2014 04 13澎湖廟宇通樑保安宮(030陳明湘)


通樑古榕-保安宮


    「保安宮」是由先民祖先由大陸供奉而來,在渡海來澎後,奠基於通梁村。由於對疾病、地理水土等問題,對善男信女所祈求者均有顯靈指引,神威顯赫,故香火鼎盛,成為當地重要的信仰中心
「保安宮」前庭,古榕茂盛綿延,盤根錯節,林蔭蔽天,就像撐起一面大棚架,樹下儼然成為一個寬廣的大涼亭,當地人或是午休乘涼,或是下棋泡茶,慵懶閒適的氣氛與觀光遊客拼命拍照匆忙來去的身影形成強烈又有趣的對比。
有關於古榕的由來,相傳300多年前有一廈門商船遭遇風浪而沈沒於通梁近海,船上一株榕樹苗被當地人拾起,隨手種植於「保安宮」前,沒想到這株榕樹竟無懼於澎湖的強勁海風及惡劣的土壤條件而逐年繁茂茁壯,經過幾百年的歲月,長成97條氣根錯綜盤節,樹蔭覆蓋面積達到660坪的古榕。

資料來源:http://blog.yam.com/dodo630402/article/38615508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Fn-qeBq3EE

2014 04 13澎湖廟宇馬公天后宮(030陳明湘)

澎湖天后宮在文獻可考的最早年代是1604年(萬曆三十二年)。該年荷蘭東印度公司司令官韋麻郎Wijbrant Van Waerwijck)率兩艘船抵達澎湖,並派員往福建請求貿易。福建當局立即嚴禁人民出海接濟,並派都司沈有容率兵船五十艘前往澎湖,要求荷蘭人撤退。韋麻郎見求通商無望,又缺乏補給,於是在當年底離開澎湖。董應舉天啟年間寫給福建巡撫南居益的信中提到此事:「彭湖港形如葫蘆,上有天妃宮,此沈將軍有容折韋麻郎處也。」由此可知當時澎湖已有天妃宮,且是沈有容與韋麻郎談判之處。
1622年,東印度公司任命雷爾生Cornelis Reyersen)為司令,再度前往澎湖,並在風櫃尾蛇頭山頂興建城堡作為基地。兩年後荷蘭人被明軍擊退,轉往台灣。在此期間荷蘭人繪有一幅澎湖港口圖,在今天后宮位置畫有「中國寺廟」,即媽祖宮。
1663年,東印度公司在前一年被鄭成功擊敗,因而失去在台灣的領地後,隨即任命博特Balthasar Bort)率艦隊企圖將之奪回。博特曾與清軍聯盟,在中國沿海與鄭軍交戰獲勝,但後來未獲清廷支援攻台。博特失望憤慨之餘,在166413日攻擊澎湖島上的鄭軍,並在110日放火燒毀寺院及附近的房舍。據此,澎湖媽祖宮曾在1664年被毀。博特在其航海記中亦附有澎湖港圖,其中的寺院也在今天后宮的位置上。
施琅奏請敕封天后1683年(康熙22年)福建水師提督施琅率軍攻台,在澎湖擊敗由劉國軒率領的明鄭海軍主力,明鄭隨後便即投降。施琅將勝利歸因於媽祖庇佑,並奏請康熙皇帝敕封其為「護國庇民妙靈昭應仁慈天后」,清廷在1684年(清康熙23年)准奏,並且派禮部郎中雅虎專程來澎湖致祭,將媽祖封為天后,並改天妃宮為天后宮。
天后宮曾於1750年(乾隆15年)、1792年(乾隆57年)、1818年(嘉慶23年)、1845年(道光25年)以及1885年(光緒11年)等多次重修。
1919年(大正8年)由於天后宮牆垣傾毀,且遭中法戰爭及甲午戰爭破壞,狀況殘缺。遂由臺廈郊及士紳富商發起募款重建,買下廟旁店鋪擴大地基,並增加前進和後殿。重修過程中,在地下挖出「沈有容諭退紅毛番韋麻郎等」碑,印證前述1604年沈有容迫使荷蘭人離開的事蹟。這是台灣地區第一座漢人所立之碑。1922年(大正11年)天后宮改建完成,奠定今日澎湖天后宮建築之基礎。
1983年澎湖天后宮經指定為國家一級古蹟。同時動工整修,至(1985年)完工開放。
2011年天后宮長年風雨侵襲早已造成廟宇本體受損嚴重,清風閣更成為危樓建築,早有整體大幅修復之必要。716日(廟方公告貼示日:八月23日),修復工程開工,預計2013年完成。
目前的澎湖天后宮格局與樣貌奠定於1922(大正11)之重建。主持建造者為原籍廣東潮州的匠師藍木,這使得澎湖天后宮具有潮州風格,和台灣多數寺廟以閩南風格為主不同。
澎湖天后宮面向港口,座北朝南,顯示地位極高。廟順坡而建,前水後山,有風水意義。建築佈局為三殿式二院,即三川殿、正殿以及清風閣(後殿),分別順著地形升高。廟埕與三川殿交接處設有多角形的石階,香客需循階而上進入廟中,這在台灣廟宇中為獨一無二的設計。
資料來源:http://zh.wikipedia.org/zh-tw/%E6%BE%8E%E6%B9%96%E5%A4%A9%E5%90%8E%E5%AE%AE

2014 04 13澎湖廟宇山水上帝廟(030陳明湘)

山水-上帝廟
 山水的上帝廟最有看頭的時候,便是一年一度的元宵節;每年的這一天總是吸引不少人前來,不論是澎湖居民,或是遠度重洋的觀光客,總是扶老攜幼,一同來參加『乞龜』;看看能不能獲得神明得青睞,抱得一座黃金龜回家,隔年再捐出更重的金龜還願,因此每年這個時候的旅客總是絡繹不絕,『乞』到金龜的人,一年的運氣可是會很旺喔!所以不妨在元宵節時來試試手氣吧!
於嘉慶八年設廟並供奉玄天上帝、文衡聖帝、水仙王、劉大王、太子爺等神明以祈求合境平安,嘉慶八年設廟,民國六十三年重建。除了上帝廟興建沿革外,山水上帝廟的乞龜活動是澎湖地區最著名的民俗活動之一,可在元宵節時前來山水上帝廟參觀。
山水社區名字是國民政府來台灣後更改的,以前叫做豬母落水,典故是這樣的:山水開發初期這一帶許多人家都是養豬戶,他們多把豬隻蓄養在沙灘西邊的高地斷崖上,相傳那時候常常會有一公尺大小的章魚乘著養豬人家不注意的時候上岸把小豬豬捲入海中。有回大章魚又上岸偷抓小豬,小豬受驚嚎叫,母豬聽見了,就朝章魚奔去和章魚廝鬥,最後母豬保住了小豬,自己卻和章魚一起翻滾落海,後來住在山水這一帶的人為了提醒養豬人家要小心章魚,就把這個地方叫做"豬母落水""豬母水",國民政府來台後覺得這名字不雅 於是因山水社區有座觀音山,故以""字與美麗沙灘海域的""字合名"山水"沿用至今。
資料來源:http://97team.blogspot.tw/2011/11/blog-post.html

2014 04 13澎湖廟宇馬公北極殿(030陳明湘)

東甲宮廟額稱:「北極殿」,位於今馬公市啟明里啟明街2號。祀奉「真武大帝」,為澎湖角頭廟中,唯一見載清代志書。神明之起源,未詳。依據《澎湖之寺廟》所載:「明代末年,已有供祀。」另依據《馬公市志》記載:「康熙29年(1690)所建。」嘗於嘉慶、光緒年間陸續重修。 民國38年、54年、65年之間陸續增建,至今民國96年,因為廟宇年久,曾有拆除新建之議。後,地方仕紳表達原貌式樣,較具闔澎境地各廟之代表,遂以傳統木架編號修築,保留傳統匠師精美之作。 早期媽宮書房、先生(對教師的尊稱)世居於此,因此文風鼎盛。故而,時任當代要員,如:郭石頭、陳拱照等名人,大都居住此地。可見「東甲」在籍人士官居要員者眾,影響地方事務甚大。 

資料來源:http://old.tncsec.gov.tw/wks/ph01/home.php? wks=ph01&page=spot_view.php&spotid=789&tripid=182 
   

2014 04 13澎湖廟宇隘門三聖殿(030陳明湘)

 隘門三聖殿

自創設至今已經多次整建,依據長輩及耆老(洪福氣)口述,二百多年前代天巡狩廟初設在鯉魚山旁,即現在南甲福德祠北方的小山上,是為最早的廟址。粵稽斯廟之建築由來自乾隆乙已歲時薛、金二恩主道垓點擇于此七星頭,坐壬向丙兼子午自建築以來人才輩出富貴兩全此人傑地靈之所致也。
  三聖殿遷建於清朝乾隆五十年(西元1785年)時第一次改建於現在的位置,而第二次整建則是於清朝光緒十六年己丑歲(西元1889年)時,兩者差距已有百多年之久,直到日本統治時代,村民見廟貌不完,逐發起重新改建,時至昭和己已歲(西元1929年)募集成就,擇吉于孟夏興工,廟宇改作高陞半尋,內則有以建木石之華美,外則盡創造之得宜,經歷六年之久,于昭和乙亥歲(西元1935年)仲夏之月落成,為第三次重建。

  第四次重建在民國五十八年己酉之年(西年1968年)擇吉動土興工工廟高陞高兩尺,煥然一新,內則雕梁畫棟,外則裝花飾木,歷經三年的整建,於民國五十九年庚戌年(西元1970年)完工,並於民國六十年辛亥年(西元1971年)仲夏落成建醮酬神。民國五十八年發起重建時,承蒙前輩旅台士紳提議,將原本三聖殿易名為代天巡狩三聖殿,是為今日之名稱。之後為推廣廟務,遂於民國八十五年(農曆三月六日)成立三聖殿管理委員會,以使殿務蒸蒸日上,而有鑑於自五十八年重建後,因年久失修,屋頂破損,每逢雨季漏水不堪使用,於民國八十六年丁丑年召開委員大會,並提議再拆除重建,經全體委員齊聲贊同,隨即再同年三月十三日成立三聖殿重建委員會,並在本殿眾聖駕前祈求請示重建之吉時良日。於是第五次重建再民國八十六年農曆十月初十土,十月十六日正式奠基起蓋,坐向仍然依舊,但建築面積再擴大,前後延伸七.二台尺,並且擴寬再挺高約原來一倍左右,以壯雅觀。在重建期間蒙眾委員及熱心人士勤奮努力吉獻,得以工程順利,於八十七戊寅年潤五月二十三日舉行上梁典,經歷三年始重建完峻,並在八十八年己卯年陽月二十八日舉行入火安座暨慶成大典,于葭月建醮詠歌演戲,祀酒酬神燕飲以任務圓滿達成。隘門三聖殿前後共經歷五次重建,方有今日規模,而廟前的兩棵榕樹也是自第一次遷建至今,生長良好,枝葉茂盛,綠葉成蔭,而成為村民午後乘涼休憩的好去處。

資料來源:http://www.phsea.com.tw/travel/index.php/%E9%9A%98%E9%96%80%E4%B8%89%E8%81%96%E6%AE%BF


2014年4月11日 星期五

2014 03 28澎湖觀音亭(030陳明湘)

澎湖觀音亭



澎湖觀音亭,又稱馬公觀音亭,位於臺灣澎湖縣馬公市,乃澎湖一座極具代表性的觀音廟,也是澎湖縣首屈一指的古廟,廟前可遠眺西嶼,也是「西瀛勝境」所在。入夜後廟前之虹橋點起七彩燈光,吸引遊人如織。
簡介
觀音亭建於康熙35年(西元1696年),為薛奎所創建,主祀觀音佛祖。早期寺廟規模很大,後來在清法戰爭遭到破壞。
光緒10年(西元1884年)清法戰爭澎湖之役法軍侵襲,造成原本的觀音亭全毀,廟內的文物和兩尊觀音像、十八羅漢像、鐘等全被法軍掠奪,至光緒17年(西元1891年) 澎湖水師鎮總兵吳宏洛才捐銀兩重建。




臺灣日治時期1923年澎湖官署新廳舍落成,便把原澎湖廳通判衙門前的石獅移至此。1931年鄉民集資重建,西元1957年又重新整修,現在造型簡樸而渾厚,雖不如昔日的繁華富麗,但仍是澎湖的佛教聖地。廟庭內有二井,在地人稱澎湖第一泉;廟前有兩隻綠色的大獅,建材不是石頭也不是水泥,而是用糯米漿、石灰、黑糖水調和砌成的,在歷經了百年歷史後也仍未毀壞。

資料來源:http://zh.wikipedia.org/zh-tw/%E6%BE%8E%E6%B9%96%E8%A7%80%E9%9F%B3%E4%BA%AD

2014年3月21日 星期五

2014 03 21一個澎湖人對海洋創意活動的想法(陳明湘030)

2014 03 21 學生反服貿 6大工商團體籲:理性面對,速恢復議事運作(明相030)


針對近日部分學生及民眾不滿立法院對「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的審查過程,占據國會,立法院議事運作因而停擺,朝野對峙日趨嚴重,並引發國際媒體關注,六大工商團體20日發布聯合聲明表示,這重傷台灣民主法治,工商界至表憂心,呼籲朝野理性面對「兩岸服務貿易協議」審查,儘速恢復議事運作。
六大工商團體包括中華民國工商協進會、中華民國全國工業總會、中華民國全國商業總會、中華民國全國中小企業總會、中華民國工業協進會及台灣區電機電子工業同業公會20日傍晚發布聯合聲明強調,台灣屬海島型經濟,資源匱乏,且孤立於國際社會,經濟發展對外貿易是我國立國經濟發展的命脈,一旦經濟衰退不振,我國勢將失去生存的空間。
六大工商團體指出,一個國家政治與經濟息息相關,政治的安定是經濟發展的基石,繁榮的經濟才能增進民生的富足,而安定和諧的環境更是吸引投資的必要條件,睽諸世界各國,舉凡內爭、內鬥者,無不經濟萎靡、產業蕭條、社會動盪、民不聊生,台灣應該引以為鑑。
六大工商團體說,議會是民主政治的基石,台灣的民主體制得來不易,希望朝野儘速開啟協商對談機制,民眾也要冷靜理性、自我節制,不要讓衝突擴大,使立法院早日恢復正常運作。
對於「兩岸服務貿易協議」,六大工商團體也呼籲,立法院依據政黨協商決議,實質審查服貿協議,也不要霸占主席台妨礙議事運作,讓朝野雙方回歸理性探討,共同審議,作做出對人民最有利的抉擇,讓打破僵局,以經濟發展與民眾福祉為念,儘早穩定政局,回到拚經濟的軌道加速審議各項重要法案,企業與民眾重拾對政府及國會的信心,共同追求國家永續發展,於困境中再創經濟新局,方為全民之福。

資料來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NnEDCUoyt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