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頭

2014年6月19日 星期四

2014 06 20 中和四面佛(030 陳明湘)

中和四面佛












四面佛的信仰,在台灣愈來愈普遍,在基隆、台北、彰化、台東等縣市,都可見到祂的蹤跡。而在大台北都會區,除了台北市四平街六福客棧後的四面佛外,則屬新北市中和區捷運景安站附近的四面佛最廣為人知了。中和四面佛位於南山路、景平路、中正路3條交通幹道的交叉口,是中和市最繁華的地段,也呼應了四面佛眼觀四面、照拂八方的寓意。一如全世界所有的四面佛,中和四面佛也安奉於金黃色的小型寺廟建築內,沒有廟門、廟牆,難遮日曬、雨淋、風吹、寒氣,並非信徒有意簡慢,而是遵奉長久以來的傳統。根據四面佛信徒最多的泰國傳說,四面佛曾在一次天庭的跑步比賽中犯規,所以被處罰只能住在小廟中,不過也因為如此,與民眾最接近,願意傾聽信徒的願望,不少人認為祂就像是泰國的「土地公」。

其實,四面佛並非源自泰國,而是始自印度婆羅門的傳說,又稱為「大梵天王」,並非來自於佛教,所以不應冠上佛字,稱「四面神」更為恰當,其擁有4面、8耳、8臂,8臂分別執令旗、佛經、法螺、明輪、權杖、水壺、念珠、打手印,分別代表萬能法力、智慧、賜福、消災降魔與摧毀煩惱、至上成就、有求必應、輪迴、庇佑等8種神通。





http://www.youtube.com/watch?v=-PWDRpBRZH0
http://goooglepsy765.pixnet.net/blog/post/17240919

2014 06 20 台南土城聖母廟(030 陳明湘)



台南土城聖母廟















歷史悠久 創立至今將近400年的「鹿耳門媽」
台南正統鹿耳門聖母廟創建於十七世紀初,於鹿耳門嶼附近築有草廟,奉祀天上聖母,在一九六0年正名為「正統鹿耳門聖母廟」。
有「台灣之門」之稱的台南鹿耳門是古時候臺江的咽喉,民國以前,商民雲集,香客如潮,鹿耳門聖母廟長年以來香火鼎盛,為全臺灣知名的廟宇。台南正統鹿耳門聖母廟仿北京紫禁城宮殿式建築,南北四進三落五殿,建坪二萬餘坪,享有遠東第一大廟宇之譽。正統鹿耳門聖母廟從創立至今已有將近400年之久,歷史年代久遠,廟前左側有兩塊清朝時府城三郊所立的『鹿耳門聖母廟界碑』,訴說媽祖宮繁華興盛的昔日景況,非常富有歷史的教育意義,正統鹿耳門聖母廟重建時的整體建築,由高忠信先生構思設計,仿照北京紫禁城宮殿式建築格局,整體分為南北四進,兩側以廂房迴廊相接。而這樣的建築模式顯示中國古代廟宇建築的傳統風格,加上廟宇四周的壕溝更像古代宮殿的呈現。每逢假日,都會吸引台灣各地的香客前來朝聖參拜。


http://www.youtube.com/watch?v=ohu6COKUjkU
http://blog.xuite.net/urolin/twblog/129497093-%E5%8F%B0%E5%8D%97%E5%9C%9F%E5%9F%8E%E6%AD%A3%E7%B5%B1%E9%B9%BF%E8%80%B3%E9%96%80%E8%81%96%E6%AF%8D%E5%BB%9F
http://luckytemple.blogspot.tw/2011/04/blog-post_7201.html

2014 06 20 台南四草大眾廟(030 陳明湘)

台南四草大眾廟












四草大眾廟位於古時台江內海北汕尾島南端,原係一座荒島,因台江地理演變,目前已和市區相連。廟中主祀「鎮海元帥」(俗稱大眾爺),名為陳酉,台灣人。廟迄今已二百餘年歷史,為安南區四草漁民信仰中心,每年農曆十一月十五日為鎮海元帥壽誕。 

位於廟東側的「抹香鯨陳列館」(票價每人收費十元)存放一對母子鯨的實體展示物,是目前國內最大、最完整的標本。由於抹香鯨所產的龍涎香經濟價值高,除可製造香水最佳的固定劑外,所藏油脂可製成蠟燭和油膏之用,更可提煉成維護精密儀器的潤滑劑。但由於隨著人類的濫捕濫殺,抹香鯨已逐漸濱臨絕種,近幾年來國際組織將其列為被保育動物。目前館內同時展示先民所使用的農漁生活用具,極具觀賞與教學之價值。 

訪客到此地一遊,除了參拜大眾爺,保佑閤家平安之外,特別值得介紹的是,四草大眾廟後方排水道的紅樹林區,由紅樹林自然形成水上的綠色隧道景觀,不只遮住了豔陽的炙熱,也擋住了寒風的吹襲,冬暖夏涼,搭乘竹筏,難得偷得浮生半日閒,隨處歇息打個小盹都是人生一大享受。這條河道因兩側遍佈樹齡逾50年的原生紅樹林,形成一彎如隧道般的景像,綠樹水影,景色如詩如畫;乘著膠筏緩緩地移動,棲息於兩岸旁不時有鷺鷥、夜鷺或其他鳥類低空飛過,引起一陣陣驚嘆聲。每年3至5月該區也是冬候鳥北返之遷移期,此時四草的天空,萬鳥奔騰飛翔,景象壯觀更令人嘆為觀止。




2014 06 20 澎湖大義宮(030陳明湘)

澎湖大義宮












大義宮所奉祀的主神為文衡聖帝,文衡聖帝是關公的文身造型神明,若以武身造型奉祀則尊稱為關帝爺。竹灣村裡一直流傳著許多有關文衡聖帝顯靈的故事。據說清法戰爭時,法軍以猛烈的砲火攻打澎湖,當時文衡聖帝顯靈,為保護竹灣地區居民,大腳一踢,把大砲踢開,避開了戰火侵襲,讓竹灣村安然無恙地躲過一場血光之災。


http://www.youtube.com/watch?v=_fLbNV0WiA4

2014 06 20 澎湖天后宮 (030陳明湘)

澎湖天后宮












澎湖天后宮位於今馬公市長安里,早在明代即已建廟,是全臺澎地區創建最早的媽祖宮,至今已有三百多年。  天后宮俗稱娘媽宮、娘娘宮、天妃宮、或媽宮,一般稱呼為媽祖宮,或簡稱媽宮。澎湖馬公市早期地名叫媽宮,便是由此而來。天后宮供奉的主神天上聖母,一般都稱為媽祖或媽祖婆,是臺灣民間信仰最虔誠普遍的神明之一。  早期臺灣的拓墾移民,自閩粵渡海來臺,經常與驚濤駭浪為伍,生命安危繫於天,為保佑安全渡海,特別崇拜媽祖。由於澎湖是中國東南地區出海必經之地,因此早有漢人移居其地,並傳入漢人宗教。據傳在明神宗萬曆三十二年(1604年)以前,便有媽祖廟存在。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施琅率領水師攻打臺灣,將臺灣收入版圖後,將戰功歸於媽祖庇佑,此反映著媽祖信仰在東南沿海之深厚。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廷將宋代以來敕封為天妃的媽祖,晉封為「護國庇民妙靈昭應仁慈天后」,並令各府縣改天妃宮為天后宮,春秋二祭,永享祭典。自清代以來,澎湖天后宮曾多次整修,乾隆十五年(1750年)澎湖媽祖宮因年歷久遠,風雨侵襲,有坍塌傾頹之危,澎湖通判何器乃倡議重修。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協鎮李南馨等官紳倡議再修。嘉慶二十三年(1818)通判陞寶、水師副將陳一凱等官紳再倡議重修。日據時期,大正八年(1919年)整修,在祭壇下挖出「沈有容諭退紅毛番韋麻郎等」碑。大正十一年(1922年)鑑於媽祖宮當時已經牆垣傾毀,不堪為奉祀之所,故由澎湖臺廈郊商會等地方仕紳集資重修,此為規模最大的一次重修。現存天后宮形貌即是此次重修時,延請司傅藍木修建,於次年完工。  澎湖天后宮的方位採坐北朝南,建築由前殿、正殿及清風閣三進帶左右護龍的縱深配置組成。由於基地呈陡坡下降,建築物自前埕向後級級昇高,自側面觀之,山牆高低起伏。是天后宮建築的最大特色。同時,前殿後帶軒與後殿前帶拜殿互相呼應。清風閣往昔為澎湖文士以文會友之處,現在陳列有「沈有容諭退紅毛番韋麻郎等」石碑等文物。


http://www.youtube.com/watch?v=-PWDRpBRZH0

2014年6月18日 星期三

2014 06 18 台南市孔子廟(030陳明湘)

台南市孔子廟



日大正六年(1917年)日人倡修,由台南士紳捐資修葺,於七月興工,翌年三月竣工,重置禮器及樂器。此次大修,將所有的舊建築物解體重建,山田孝使著有《台南聖廟考》一書,詳細記錄描述整建過程,「起工前之台南聖廟配置圖」與「落成後台南聖廟配置圖」兩圖清楚的記錄修建前後之差異。其中明倫堂的兩廊、後面的文昌祠、東面的朱子祠、大成門前的檽星門及禮門義路旁的圍牆都不再復建,台南市孔子廟於是形成了今日之規模。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三月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台南市中心被炸,孔子廟嚴重受捐。戰後初期台南市政府集資加以分批修葺,完成於民國四十二年(1953年),隨後於不同年份修護不同之殿堂。民國六十六年(1977年)配合中央、省府等各機關倡導觀光及整修古蹟三年計劃,台南市政府耗額拆建大成殿。民國六十八年(1979年)文昌閣斜傾無法再修,台南市政府遂以重建原地。
  民國七十一年(1982年),政府頒布「文化資產保存法」;民國七十二年(1983年),政府公布「台南市孔子廟」為台灣地區一級古蹟,也是所有孔子廟古蹟中,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宏大,環境最幽美之案例。 民國七十四年(1985年)五月至七十八年七月(1989年)再次大修,範圍遍及各建築,成為今貌。




資料來源:http://www.tnwcdo.gov.tw/culture01a.asp?ID=%7B3C9B327B-C1DC-4233-A5FD-0179AC4E1025%7D
http://confucius.culture.tw/temple/temple09.htm
http://www.youtube.com/watch?v=V0DQD060syM
http://blog.xuite.net/linry34/myblog/29288024

2014 06 18 新莊廣福宮(030陳明湘)

新莊廣福宮

     初建於18世紀初年﹝康熙年間﹞,原名為三山國王廟,後來經過多次重修、改建,更名為廣福宮。廟宇分為兩進正殿供奉客家移民的守護神三山國王,後殿奉祀三山國王夫人。後殿牆壁以昔日來自中國大陸的烏磚建造,古色古香。1841年﹝道光21年﹞,台北盆地發生閩南人和客家人的分類械鬥,新莊的客家人戰敗,被迫遷徙中壢一帶,廟中改由閩南人來祭祀。
      廣福宮為台灣120餘座三山國王廟中,保留19世紀末年﹝光緒時期﹞原貌最完善者,尤以石雕風格特殊,甚具學術、藝術的價值。




資料來源:http://web.ptes.tp.edu.tw/big6/temple/big1-1.htm
http://www.youtube.com/watch?v=rxu8AEPoaDw

2014 06 18淡水龍山寺(030 陳明湘)


淡水龍山寺


創建於1822年﹝道光2年﹞,雖經後來多次的重建,但今日的建築都尚能反映出19世紀中葉﹝咸豐年間﹞廟宇建築的風格。登上龍山寺前殿走廊,可見到造型生動、線條簡潔有力的龍柱,是由原籍惠安的船戶共同捐獻的,船戶的名字刻在柱上,清晰可辨。其他如石獅、璃虎窗、麒麟堵等,都是值得一看的精品。

      跨過門檻,走入廟中,是個十分安靜的天井,完全不同於四周的喧雜,規模雖然不大,但兩殿兩廡廊的合院式格局,卻在後街的攤販留出一方清靜地。以前廟中還有老人茶館,可以品茗下棋,是淡水著名的一景,現在隨著龍山寺改建,已消失不見了。
      淡水龍山寺現存的瓜筒及石雕、龍柱章法,都可代表19世紀中葉﹝咸豐年間﹞廟宇的建築風格。




資料來源:http://zh.wikipedia.org/wiki/%E8%89%8B%E8%88%BA%E9%BE%8D%E5%B1%B1%E5%AF%BA

http://dipper.myweb.hinet.net/ch6/6-2.htm
http://www.youtube.com/watch?v=kxrsyGz32iY

2014 06 17 淡水鄞山寺(030陳明湘)

淡水鄞山寺


淡水的定光佛寺鄞山寺是台灣罕見的古建築。台灣在清代的寺廟史上,定光佛寺只有兩座,一是中部彰化的定光庵,另一是淡水鄞山寺,而其信徒也都是少數的閩西客家移民,兼當汀州會館,於台灣開拓史具有重要的研究性代表,目前被列為二級古蹟。
鄞山寺不單擁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它的建築在初建之後甚少受到改變,原創性很高,於台灣建築史上的研究是很難得的價值。鄞山寺建於道光二年(西元 1822 年),至今有一百八八多年。它不但是台灣開發史上非常具有研究價值的古寺,對汀州人來台開墾有具體之貢獻與史證,更由於它已經成為全台完整僅存的一座(彰化定光佛寺已非完整),淡水鄞山寺大體上完整的存了道光初年之原貌,甚至連一般寺廟都極難保存的屋脊泥塑,都還保存的相當完整,實在令人驚訝,足見當年施工之精巧。



http://www.youtube.com/watch?v=8Ub4eyMunEg
http://www.taiwantemple.com/28129277003715023665235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