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14日 星期一

2014 04 13澎湖廟宇馬公天后宮(030陳明湘)

澎湖天后宮在文獻可考的最早年代是1604年(萬曆三十二年)。該年荷蘭東印度公司司令官韋麻郎Wijbrant Van Waerwijck)率兩艘船抵達澎湖,並派員往福建請求貿易。福建當局立即嚴禁人民出海接濟,並派都司沈有容率兵船五十艘前往澎湖,要求荷蘭人撤退。韋麻郎見求通商無望,又缺乏補給,於是在當年底離開澎湖。董應舉天啟年間寫給福建巡撫南居益的信中提到此事:「彭湖港形如葫蘆,上有天妃宮,此沈將軍有容折韋麻郎處也。」由此可知當時澎湖已有天妃宮,且是沈有容與韋麻郎談判之處。
1622年,東印度公司任命雷爾生Cornelis Reyersen)為司令,再度前往澎湖,並在風櫃尾蛇頭山頂興建城堡作為基地。兩年後荷蘭人被明軍擊退,轉往台灣。在此期間荷蘭人繪有一幅澎湖港口圖,在今天后宮位置畫有「中國寺廟」,即媽祖宮。
1663年,東印度公司在前一年被鄭成功擊敗,因而失去在台灣的領地後,隨即任命博特Balthasar Bort)率艦隊企圖將之奪回。博特曾與清軍聯盟,在中國沿海與鄭軍交戰獲勝,但後來未獲清廷支援攻台。博特失望憤慨之餘,在166413日攻擊澎湖島上的鄭軍,並在110日放火燒毀寺院及附近的房舍。據此,澎湖媽祖宮曾在1664年被毀。博特在其航海記中亦附有澎湖港圖,其中的寺院也在今天后宮的位置上。
施琅奏請敕封天后1683年(康熙22年)福建水師提督施琅率軍攻台,在澎湖擊敗由劉國軒率領的明鄭海軍主力,明鄭隨後便即投降。施琅將勝利歸因於媽祖庇佑,並奏請康熙皇帝敕封其為「護國庇民妙靈昭應仁慈天后」,清廷在1684年(清康熙23年)准奏,並且派禮部郎中雅虎專程來澎湖致祭,將媽祖封為天后,並改天妃宮為天后宮。
天后宮曾於1750年(乾隆15年)、1792年(乾隆57年)、1818年(嘉慶23年)、1845年(道光25年)以及1885年(光緒11年)等多次重修。
1919年(大正8年)由於天后宮牆垣傾毀,且遭中法戰爭及甲午戰爭破壞,狀況殘缺。遂由臺廈郊及士紳富商發起募款重建,買下廟旁店鋪擴大地基,並增加前進和後殿。重修過程中,在地下挖出「沈有容諭退紅毛番韋麻郎等」碑,印證前述1604年沈有容迫使荷蘭人離開的事蹟。這是台灣地區第一座漢人所立之碑。1922年(大正11年)天后宮改建完成,奠定今日澎湖天后宮建築之基礎。
1983年澎湖天后宮經指定為國家一級古蹟。同時動工整修,至(1985年)完工開放。
2011年天后宮長年風雨侵襲早已造成廟宇本體受損嚴重,清風閣更成為危樓建築,早有整體大幅修復之必要。716日(廟方公告貼示日:八月23日),修復工程開工,預計2013年完成。
目前的澎湖天后宮格局與樣貌奠定於1922(大正11)之重建。主持建造者為原籍廣東潮州的匠師藍木,這使得澎湖天后宮具有潮州風格,和台灣多數寺廟以閩南風格為主不同。
澎湖天后宮面向港口,座北朝南,顯示地位極高。廟順坡而建,前水後山,有風水意義。建築佈局為三殿式二院,即三川殿、正殿以及清風閣(後殿),分別順著地形升高。廟埕與三川殿交接處設有多角形的石階,香客需循階而上進入廟中,這在台灣廟宇中為獨一無二的設計。
資料來源:http://zh.wikipedia.org/zh-tw/%E6%BE%8E%E6%B9%96%E5%A4%A9%E5%90%8E%E5%AE%AE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