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頭

2014年4月27日 星期日

2014 04 26 台北龍山寺 (陳明湘 030)

台北龍山寺




艋舺(今萬華)是臺北市開發最早的地方,而臺北第一名剎龍山寺,就是當地居民信仰、活動、集會和指揮的中心。據說以前有一個人把佩帶的觀音菩薩香火,遺掛在一棵大榕樹上,到了夜晚竟然發出光芒。更奇怪的是有求必應,非常靈驗。所以信徒就在那個地方建立龍山寺,從西元1738年(清乾隆3年)開始,到1740年落成。二百多年來,龍山寺經過多次的修建,整個結構是完整「回」字形,在傳統的寺廟建築中,是一種非常尊貴的佈局。在廣場上,可注意地板石材,其中切割較不整齊的部分,已有古老的歷史。
前臺灣海峽又叫「黑水溝」,風浪很大,移民都用石板來壓穩船艙,以能安全渡海來臺,而這些石板,後來也就用來舖設龍山寺前的部分廣場。再來,就可從前殿開始欣賞。首先,可以看到殿前有1918年所製臺灣獨一無二的銅鑄龍柱,屋簷下的木雕、彩繪,也都非常生動。尤其用來支撐屋頂的「網目斗拱」,是臺灣寺廟的首次創作。另外,大門左邊的石雕窗上,雕有精彩的三國演義故事;右面則有一個八角竹節窗,上刻竹幹,是「竹報平安」的意思。由於正門只有節慶祭典時才打開,所以平時都從廟宇左邊的門進入,右邊的門出來。進到廟裡,可看到很多善男信女虔誠祭拜、誦經唸文。出了前殿,在天井上有一個香爐,香爐上「憨番抬廟角」的有趣雕塑。天井兩旁還有鐘樓和鼓樓,早上敲鐘、晚上擊鼓,來作為誦經、法會的提醒。
從石階上正殿,正殿四面有一道走廊,廊上的壁面、石柱都有精巧的石雕作品,值得仔細觀賞。進了正殿,可以看到主神──觀世音菩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龍山寺正殿曾被炮火擊中,殿堂全毀,但此神像卻絲毫無損,所以讓信徒更加敬拜。來到後殿和左、右翼殿,會看到很多的神佛,有人說「龍山寺是眾神的聚會所」,就是說廟內供奉神佛非常多,號稱主、附神的有一百多尊,這裡可注意後殿殿前的一對人物石柱,造形生動,和一般寺廟以「龍」為題材的石柱不同。此外,左、右殿入口外側的壁面,有「紅毛番吹法螺」的石雕,也和香爐上「憨番抬廟角」有相同的趣味性。

龍山寺不僅典藏許多藝術珍品,而且一年中有多次節慶,都非常熱鬧,不妨前來開開眼界。



資料來源:http://www.youtube.com/watch?v=GdXHqIIx6S0


2014年4月18日 星期五

2014 04 18三峽行天宮(030陳明湘)

三峽行天宮





白雞行脩宮的成立,源於一九四五年的時候,玄空師父於台北縣三峽鎮白雞山創建行脩堂。一九四九年,三峽行脩堂晉升為「關帝廟行脩宮」。民國五十一年將規模較小的「關帝廟行修堂」拆除,重建十一開間大廟格局的現今行修宮,於民國五十四年落成。民國五十一年四月,復獨資興工重建行修宮。並且三宮同時構築,工程浩大。民國五十四年五月越半年,行修宮成。
白雞行修宮仍位在三峽白雞山腰,是行天宮的分宮闈,廟內主要供奉關聖帝君,殿宇高大,廊柱渾圓,廟貌樸實但卻氣勢恢宏,在門廳之後有廣大之拜亭,香火十分鼎盛。在行修宮地理環境之優,林木蓊鬱,春天時滿山遍開杜鵑花,絢麗無比,冬日則是梅花盛開,一片清幽,山頂處又有一片松林及相思林,漫步其中,心曠神怡,舒適快意;白雞山因而被列為三峽五景之一。

資料來源:
http://jia945.pixnet.net/blog/post/349785062-%e4%b8%89%e5%b3%bd%e7%99%bd%e9%9b%9e%e5%b1%b1%e8%a1%8c%e5%a4%a9%e5%ae%a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EDDG_6iNaE




2014年4月17日 星期四

2014 04 18土城承天禪寺之油桐花(030 陳明湘)



土城 承天禪寺
 承天禪寺位於 台北縣 土城市承天路上,坐落天上山西側,於酚元1955年由廣欽法師創建,廣欽法師在1948年來到台灣,先在日月洞潛修後再搬遷至此開山闢寺,因廣欽法師年幼時曾皈依福建省晉江名剎「承天禪寺」,故以同名命之以誌師恩;承天禪寺於1975年重建,從大安寮至山門約需半個小時的路程,步道兩側綠意盎然、蓊蓊鬱鬱,進入山門後的白牆綠瓦建築,更顯得承天禪寺的莊嚴樸素,近年來由於桐花祭使得承天禪寺成為 台北旅遊 的最佳旅遊景點之一。

承天禪寺-賞景勝地
承天禪寺右為象鼻山、左為清源山,寺前即可欣賞到淡水河和大屯山、觀音山的山水景色,林口臺地也近收眼底,視野令人心曠神怡,是台北縣少有的賞景勝地;特殊的地理環境除了讓承天禪寺成為台北旅遊景點以外,由於天上山與中和圓通寺、烘爐地 相互連結,台北縣 政府便將這三處步道串連,石階步道沿途設有石桌、石椅和涼亭,欣賞相思樹林、蕨類植物和各種鳥類等等自然生態,相當適合民眾在假日時分來到承天禪寺踏青。

承天禪寺上的桐花公園
從承天禪寺再往承天路上步行,即可到達每年舉辦 土城 桐花祭的主要場地「桐花公園」,桐花公園以石壁寮溪流域為範圍,周圍是南天母山和火焰山構成的山谷地形,是觀察廣東油桐樹生長的絕佳環境,也可在這裡欣賞到復育成功的螢火蟲生態;來到桐花公園後,還可前往附近的三粒半、望月亭、日月洞、聖天宮、石壁寮福德祠、鼐朝宮和礦坑口等等景點。


















    




資料源:          http://blog.yam.com/jessy0919/article/49912137
 http://satanstw.pixnet.net/blog/post/17584556
   http://www.youtube.com/watch?v=WQ_s0p1eUa0

2014年4月14日 星期一

2014 04 13澎湖廟宇通樑保安宮(030陳明湘)


通樑古榕-保安宮


    「保安宮」是由先民祖先由大陸供奉而來,在渡海來澎後,奠基於通梁村。由於對疾病、地理水土等問題,對善男信女所祈求者均有顯靈指引,神威顯赫,故香火鼎盛,成為當地重要的信仰中心
「保安宮」前庭,古榕茂盛綿延,盤根錯節,林蔭蔽天,就像撐起一面大棚架,樹下儼然成為一個寬廣的大涼亭,當地人或是午休乘涼,或是下棋泡茶,慵懶閒適的氣氛與觀光遊客拼命拍照匆忙來去的身影形成強烈又有趣的對比。
有關於古榕的由來,相傳300多年前有一廈門商船遭遇風浪而沈沒於通梁近海,船上一株榕樹苗被當地人拾起,隨手種植於「保安宮」前,沒想到這株榕樹竟無懼於澎湖的強勁海風及惡劣的土壤條件而逐年繁茂茁壯,經過幾百年的歲月,長成97條氣根錯綜盤節,樹蔭覆蓋面積達到660坪的古榕。

資料來源:http://blog.yam.com/dodo630402/article/38615508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Fn-qeBq3EE

2014 04 13澎湖廟宇馬公天后宮(030陳明湘)

澎湖天后宮在文獻可考的最早年代是1604年(萬曆三十二年)。該年荷蘭東印度公司司令官韋麻郎Wijbrant Van Waerwijck)率兩艘船抵達澎湖,並派員往福建請求貿易。福建當局立即嚴禁人民出海接濟,並派都司沈有容率兵船五十艘前往澎湖,要求荷蘭人撤退。韋麻郎見求通商無望,又缺乏補給,於是在當年底離開澎湖。董應舉天啟年間寫給福建巡撫南居益的信中提到此事:「彭湖港形如葫蘆,上有天妃宮,此沈將軍有容折韋麻郎處也。」由此可知當時澎湖已有天妃宮,且是沈有容與韋麻郎談判之處。
1622年,東印度公司任命雷爾生Cornelis Reyersen)為司令,再度前往澎湖,並在風櫃尾蛇頭山頂興建城堡作為基地。兩年後荷蘭人被明軍擊退,轉往台灣。在此期間荷蘭人繪有一幅澎湖港口圖,在今天后宮位置畫有「中國寺廟」,即媽祖宮。
1663年,東印度公司在前一年被鄭成功擊敗,因而失去在台灣的領地後,隨即任命博特Balthasar Bort)率艦隊企圖將之奪回。博特曾與清軍聯盟,在中國沿海與鄭軍交戰獲勝,但後來未獲清廷支援攻台。博特失望憤慨之餘,在166413日攻擊澎湖島上的鄭軍,並在110日放火燒毀寺院及附近的房舍。據此,澎湖媽祖宮曾在1664年被毀。博特在其航海記中亦附有澎湖港圖,其中的寺院也在今天后宮的位置上。
施琅奏請敕封天后1683年(康熙22年)福建水師提督施琅率軍攻台,在澎湖擊敗由劉國軒率領的明鄭海軍主力,明鄭隨後便即投降。施琅將勝利歸因於媽祖庇佑,並奏請康熙皇帝敕封其為「護國庇民妙靈昭應仁慈天后」,清廷在1684年(清康熙23年)准奏,並且派禮部郎中雅虎專程來澎湖致祭,將媽祖封為天后,並改天妃宮為天后宮。
天后宮曾於1750年(乾隆15年)、1792年(乾隆57年)、1818年(嘉慶23年)、1845年(道光25年)以及1885年(光緒11年)等多次重修。
1919年(大正8年)由於天后宮牆垣傾毀,且遭中法戰爭及甲午戰爭破壞,狀況殘缺。遂由臺廈郊及士紳富商發起募款重建,買下廟旁店鋪擴大地基,並增加前進和後殿。重修過程中,在地下挖出「沈有容諭退紅毛番韋麻郎等」碑,印證前述1604年沈有容迫使荷蘭人離開的事蹟。這是台灣地區第一座漢人所立之碑。1922年(大正11年)天后宮改建完成,奠定今日澎湖天后宮建築之基礎。
1983年澎湖天后宮經指定為國家一級古蹟。同時動工整修,至(1985年)完工開放。
2011年天后宮長年風雨侵襲早已造成廟宇本體受損嚴重,清風閣更成為危樓建築,早有整體大幅修復之必要。716日(廟方公告貼示日:八月23日),修復工程開工,預計2013年完成。
目前的澎湖天后宮格局與樣貌奠定於1922(大正11)之重建。主持建造者為原籍廣東潮州的匠師藍木,這使得澎湖天后宮具有潮州風格,和台灣多數寺廟以閩南風格為主不同。
澎湖天后宮面向港口,座北朝南,顯示地位極高。廟順坡而建,前水後山,有風水意義。建築佈局為三殿式二院,即三川殿、正殿以及清風閣(後殿),分別順著地形升高。廟埕與三川殿交接處設有多角形的石階,香客需循階而上進入廟中,這在台灣廟宇中為獨一無二的設計。
資料來源:http://zh.wikipedia.org/zh-tw/%E6%BE%8E%E6%B9%96%E5%A4%A9%E5%90%8E%E5%AE%AE

2014 04 13澎湖廟宇山水上帝廟(030陳明湘)

山水-上帝廟
 山水的上帝廟最有看頭的時候,便是一年一度的元宵節;每年的這一天總是吸引不少人前來,不論是澎湖居民,或是遠度重洋的觀光客,總是扶老攜幼,一同來參加『乞龜』;看看能不能獲得神明得青睞,抱得一座黃金龜回家,隔年再捐出更重的金龜還願,因此每年這個時候的旅客總是絡繹不絕,『乞』到金龜的人,一年的運氣可是會很旺喔!所以不妨在元宵節時來試試手氣吧!
於嘉慶八年設廟並供奉玄天上帝、文衡聖帝、水仙王、劉大王、太子爺等神明以祈求合境平安,嘉慶八年設廟,民國六十三年重建。除了上帝廟興建沿革外,山水上帝廟的乞龜活動是澎湖地區最著名的民俗活動之一,可在元宵節時前來山水上帝廟參觀。
山水社區名字是國民政府來台灣後更改的,以前叫做豬母落水,典故是這樣的:山水開發初期這一帶許多人家都是養豬戶,他們多把豬隻蓄養在沙灘西邊的高地斷崖上,相傳那時候常常會有一公尺大小的章魚乘著養豬人家不注意的時候上岸把小豬豬捲入海中。有回大章魚又上岸偷抓小豬,小豬受驚嚎叫,母豬聽見了,就朝章魚奔去和章魚廝鬥,最後母豬保住了小豬,自己卻和章魚一起翻滾落海,後來住在山水這一帶的人為了提醒養豬人家要小心章魚,就把這個地方叫做"豬母落水""豬母水",國民政府來台後覺得這名字不雅 於是因山水社區有座觀音山,故以""字與美麗沙灘海域的""字合名"山水"沿用至今。
資料來源:http://97team.blogspot.tw/2011/11/blog-post.html

2014 04 13澎湖廟宇馬公北極殿(030陳明湘)

東甲宮廟額稱:「北極殿」,位於今馬公市啟明里啟明街2號。祀奉「真武大帝」,為澎湖角頭廟中,唯一見載清代志書。神明之起源,未詳。依據《澎湖之寺廟》所載:「明代末年,已有供祀。」另依據《馬公市志》記載:「康熙29年(1690)所建。」嘗於嘉慶、光緒年間陸續重修。 民國38年、54年、65年之間陸續增建,至今民國96年,因為廟宇年久,曾有拆除新建之議。後,地方仕紳表達原貌式樣,較具闔澎境地各廟之代表,遂以傳統木架編號修築,保留傳統匠師精美之作。 早期媽宮書房、先生(對教師的尊稱)世居於此,因此文風鼎盛。故而,時任當代要員,如:郭石頭、陳拱照等名人,大都居住此地。可見「東甲」在籍人士官居要員者眾,影響地方事務甚大。 

資料來源:http://old.tncsec.gov.tw/wks/ph01/home.php? wks=ph01&page=spot_view.php&spotid=789&tripid=182 
   

2014 04 13澎湖廟宇隘門三聖殿(030陳明湘)

 隘門三聖殿

自創設至今已經多次整建,依據長輩及耆老(洪福氣)口述,二百多年前代天巡狩廟初設在鯉魚山旁,即現在南甲福德祠北方的小山上,是為最早的廟址。粵稽斯廟之建築由來自乾隆乙已歲時薛、金二恩主道垓點擇于此七星頭,坐壬向丙兼子午自建築以來人才輩出富貴兩全此人傑地靈之所致也。
  三聖殿遷建於清朝乾隆五十年(西元1785年)時第一次改建於現在的位置,而第二次整建則是於清朝光緒十六年己丑歲(西元1889年)時,兩者差距已有百多年之久,直到日本統治時代,村民見廟貌不完,逐發起重新改建,時至昭和己已歲(西元1929年)募集成就,擇吉于孟夏興工,廟宇改作高陞半尋,內則有以建木石之華美,外則盡創造之得宜,經歷六年之久,于昭和乙亥歲(西元1935年)仲夏之月落成,為第三次重建。

  第四次重建在民國五十八年己酉之年(西年1968年)擇吉動土興工工廟高陞高兩尺,煥然一新,內則雕梁畫棟,外則裝花飾木,歷經三年的整建,於民國五十九年庚戌年(西元1970年)完工,並於民國六十年辛亥年(西元1971年)仲夏落成建醮酬神。民國五十八年發起重建時,承蒙前輩旅台士紳提議,將原本三聖殿易名為代天巡狩三聖殿,是為今日之名稱。之後為推廣廟務,遂於民國八十五年(農曆三月六日)成立三聖殿管理委員會,以使殿務蒸蒸日上,而有鑑於自五十八年重建後,因年久失修,屋頂破損,每逢雨季漏水不堪使用,於民國八十六年丁丑年召開委員大會,並提議再拆除重建,經全體委員齊聲贊同,隨即再同年三月十三日成立三聖殿重建委員會,並在本殿眾聖駕前祈求請示重建之吉時良日。於是第五次重建再民國八十六年農曆十月初十土,十月十六日正式奠基起蓋,坐向仍然依舊,但建築面積再擴大,前後延伸七.二台尺,並且擴寬再挺高約原來一倍左右,以壯雅觀。在重建期間蒙眾委員及熱心人士勤奮努力吉獻,得以工程順利,於八十七戊寅年潤五月二十三日舉行上梁典,經歷三年始重建完峻,並在八十八年己卯年陽月二十八日舉行入火安座暨慶成大典,于葭月建醮詠歌演戲,祀酒酬神燕飲以任務圓滿達成。隘門三聖殿前後共經歷五次重建,方有今日規模,而廟前的兩棵榕樹也是自第一次遷建至今,生長良好,枝葉茂盛,綠葉成蔭,而成為村民午後乘涼休憩的好去處。

資料來源:http://www.phsea.com.tw/travel/index.php/%E9%9A%98%E9%96%80%E4%B8%89%E8%81%96%E6%AE%BF


2014年4月11日 星期五

2014 03 28澎湖觀音亭(030陳明湘)

澎湖觀音亭



澎湖觀音亭,又稱馬公觀音亭,位於臺灣澎湖縣馬公市,乃澎湖一座極具代表性的觀音廟,也是澎湖縣首屈一指的古廟,廟前可遠眺西嶼,也是「西瀛勝境」所在。入夜後廟前之虹橋點起七彩燈光,吸引遊人如織。
簡介
觀音亭建於康熙35年(西元1696年),為薛奎所創建,主祀觀音佛祖。早期寺廟規模很大,後來在清法戰爭遭到破壞。
光緒10年(西元1884年)清法戰爭澎湖之役法軍侵襲,造成原本的觀音亭全毀,廟內的文物和兩尊觀音像、十八羅漢像、鐘等全被法軍掠奪,至光緒17年(西元1891年) 澎湖水師鎮總兵吳宏洛才捐銀兩重建。




臺灣日治時期1923年澎湖官署新廳舍落成,便把原澎湖廳通判衙門前的石獅移至此。1931年鄉民集資重建,西元1957年又重新整修,現在造型簡樸而渾厚,雖不如昔日的繁華富麗,但仍是澎湖的佛教聖地。廟庭內有二井,在地人稱澎湖第一泉;廟前有兩隻綠色的大獅,建材不是石頭也不是水泥,而是用糯米漿、石灰、黑糖水調和砌成的,在歷經了百年歷史後也仍未毀壞。

資料來源:http://zh.wikipedia.org/zh-tw/%E6%BE%8E%E6%B9%96%E8%A7%80%E9%9F%B3%E4%BA%AD